無論是母嬰店還是其他的店面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很多人都會遇見這種情況,每次逛完超市,最后買的總比原先預想的多,回家后也往往會后悔,那這是為什么呢?答案可能讓你大吃一驚:超市里所有的一切——從貨架到擺放、廣告、燈光、音樂,看似隨意,其實都經(jīng)過了精心設計。
第一種:最想賣的東西放右邊
中國人習慣使用右手,靠右行駛,所以‘右’的概念先入為主。超市的購物通道一般是足夠寬、筆直平坦、少拐角的,這是為了盡可能延長消費者在超市的“滯留”時間,避免他們從捷徑通往款臺和出口。超市利用人們習慣用右手的習慣,將最想推銷的、利潤較高的商品,放在主購物通道或展柜的右側,顧客經(jīng)過時,會被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激起購買欲。同時,在上下樓梯時,在右側放上一些促銷的生活必需品或是食品,銷量往往也很可觀。
第二種:與視線平行的商品利潤高
超市的商品擺放都有一個共同原則:你容易拿到手的永遠是商家最想賣的。調(diào)查顯示,銷量最佳的物品擺放位置依次為與顧客視線平行處、齊腰處和齊膝處。其中,前者是超市貨物擺放的最佳位置,可增加70%銷量。所以,超市一般把利潤較高或者快過期的產(chǎn)品放在1.5米到1.7米的高度間,方便大家看到后隨手就能拿取。(以目標受眾的身高來定位貨物擺放位置,這個高度說明女性是主要消費者)
第三種:薄利多銷品“守住”入口
走進超市,迎面可能就是一堆特價商品,但你要保持冷靜,越是容易看到、拿到的商品,越是超市利潤較高或急于出手的商品。一般來說,挨近入口的地方,放的多是薄利多銷、購買頻率高的商品,以吸引你進門,比如書本、拖鞋、毛巾等,而煙酒等貴重商品一般放在超市中間偏后區(qū)。所以,母嬰店在門口放上一些特價的產(chǎn)品,用價格吸引顧客上門,而這些商品最好是必需品、暢銷品。
第四種:新鮮商品擺最里面
經(jīng)常在超市買酸奶的人,肯定都知道,放在外面的酸奶,更接近保質期,因為超市總是希望“把先進的貨物先賣出去”。所以,擺放牛奶、酸奶時,喜歡把最新鮮的產(chǎn)品擺在最里面,每天逐漸更換;冰柜和冷柜食品,也都是把新鮮產(chǎn)品放在最下層。如果你想買出廠日期最近的,那就把最
里面的商品“掏”出來。這樣做可以大大減少因產(chǎn)品過期產(chǎn)生的損失,母嬰店的老板也可以嘗試。
第五種:價格“拆東墻補西墻”
超市里有一整套復雜的價格策略,你可能會看到“天天低價”、“5公里范圍內(nèi)最低價”等大幅吸引眼球的標語,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。超市使用心理學上的“暈輪效應”,將食品、日雜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定低一些,讓你形成這家超市比較便宜的印象,并且不自覺地以為所有東西都便宜。而母嬰店的一些通貨的價格,顧客們都知道,但是在通貨上面附加一些價值,比如贈送小禮品是最簡單的,比如購滿幾件免一件,之類的,讓顧客有占便宜的感覺。
第六種:結賬是最后一道購物關
暴露在面前的商品越多,顧客就越經(jīng)受不起這些考驗。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,被“困”在長長結賬隊伍中的人,購買貨架上糖果、飲料的幾率高25%??钆_邊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經(jīng)濟實惠的小型零食,而排隊付錢時往往是人最沒有耐心的時候,讓你很難扛過這最后一道購物關。這招在母嬰店同樣適用,所以很多老板回選擇下面是貨架的收銀臺,用來吸引孩子的視線,上面則放一下促銷信息、會員福利等抓住媽媽們最后的消費機會。